青年记者
主办单位: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协会
国际刊号:1002-2759
国内刊号:37-1003/G2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85497 人次
 
    本刊论文
浅析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摘 要: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本文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关键词:灾难报道;芦山地震;出镜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20-02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些不期而至的事件让“灾难报道”这个词语日渐清晰,公众对于事件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从而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由平时对新闻媒体的相对接受状态转变成主动接受状态,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灾难报道的机制还不完善,报道的理念相对滞后,但是,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不难看出,我国媒体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报道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出镜记者作为现场报道的一部分,是灾难现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从汶川地震时的张泉灵、陈晓楠到雅安地震时的蒋林,可以看出,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眼睛,是灾区人民声音的传播者,是连接受众和灾难现场的一个重要纽带。甚至可以说,没有出镜记者就没有现场直播报道。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身穿白色婚纱进行现场报道的女记者,引发了公众的批评和质疑,把灾难现场当做秀场,很不应该。作为出镜记者的一份子,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一、要快速反应,熟练运用新媒体,提高报道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距),同新闻面世以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2]。时效性是新闻价值中最基本的前提,是新闻的“生命”。如何向受众准确、及时发布有价值的信息,是当下出镜记者在突发自然灾害的报道中肩负的使命。

  由于突发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电视媒体直播报道的难度,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12汶川地震后,我国组建了应急报道小组,建立了健全的应急报道机制,这些改变,使传统媒体在芦山地震报道中的时效性大幅提升。笔者通过查阅资料显示,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50分钟中央电视台开始了直播。而在雅安市芦山县地震发生后的20分钟,东方卫视第一个进行了直播报道。通过对比,雅安地震比汶川地震的反应速度更快,时效性更强。

  在此次芦山地震的报道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熟练运用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和他的直播团队是全国第一个抵达震中开始报道的媒体。而他们获得第一手信息的信源是微博,报道团队的快速集结是通过微信。不难看出,熟练使用新媒体对今后新闻发布的时效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蒋林作为第一个报道现场情况的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和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消解公众对事件的不确定性。

  二、要有敏锐的发现能力,让细节的真实、现场的真实进行立体化的传播

  (一)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让受众感知受灾现场

  出镜记者是连接现场和受众的重要桥梁。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语言和新闻画面,灾难现场,记者的一切感受都是可以报道的内容,尤其是对自己感官的描述。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电视直播就是受众各个感官功能的延伸。而出镜记者的现场感受就是受众现场感受心理上替代者,记者可以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去听,去看,去闻,去尝,去触摸,将电视画面中无法呈现的体验,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让观众立体的感知现场的情况。比如,雅安地震,蒋林使用声画合一的报道方式对震后的房屋进行了报道:“大地震后房屋留下的X的裂口比比皆是,但是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房屋倒塌。”从这句话使受众从心理上松了一口气,雅安地震虽有一定的破坏性,但远不及汶川地震时带给我们的毁灭性破坏。蒋林在芦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对于当地天气情况进行了报道,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灾区的情况。

  (二)敏锐的洞察能力,让受众全方位了解受灾现场

  普利策曾说:“新闻事业最难之处就是既要保持新鲜报道的生命力,又要受到其精确和良心的约束,而不是随心所欲。[3]”可见,突发自然灾害不仅要注重时效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更要注重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将事实、现场、细节进行真实的立体化的传播。在雅安地震发生时,蒋林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比如,从去往震中时,路边房屋倒塌的情况到国道通行的情况,从伤员的情况到医院实施救治的方案,从医院搭建帐篷到每一个帐篷的用途,其中哪些帐篷是用来抢险急救的,哪些帐篷是用来给伤员疗伤的,哪些帐篷是用来做医疗物资储备的都进行了报道。同时,蒋林在芦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对大量的事实的细节进行了报道,比如,对医护人员在住院楼上往下仍纱布的报道,冰柜里血浆的储备量的报道等,这些报道使现场的真实更加富有张力,为受众传递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要有精准的语言表达,让说出来的事实尽量接近它的本源

  出镜记者是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传播者,有声语言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最有力的信息载体。准确、恰当的有声语言,这种表达方式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基本要求。出镜记者掌控现场报道的话语权,必须做到对新闻事实:信息丰富,脉络清楚,表达流畅;对情景描述:注重细节,生动鲜活,让民众感同身受。在采访时,从容,自然,符合现场情境。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要注意感情的拿捏,笔者发现,在雅安地震报道时,蒋林的表述口语化,语气能够融入现场的气氛,这样的报道方式受众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听觉上的障碍。对于出镜记者,重要的是“在于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4]”在此次芦山地震中网民对于有些记者“官本位”的报道方式进行了指责,某些记者在报道时说到的“祖国在我们身后,相信有了祖国的八方支援,我们的家园会重建的更加美好”这些空洞的形式主义的报道是不合时宜的。对于灾民而言,倒不如说现在又运来了什么物资,还缺哪些物资?在灾民的心里,此时的祖国就在一瓶瓶的矿泉水里,在一箱箱的方便面中。报道灾情时,不渲染灾难,不消费灾难,出镜记者的语言不仅仅在传播消息也是对灾民心理的抚慰。

  四、要把握视角,在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

  突发自然灾害中,出镜记者应该把人文关怀意识贯穿报道的始终。在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有些记者不顾灾民痛失亲人的情况下,询问一些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灾民再一次回忆灾难,遭受“二次伤害”。此时,人的情感和生命高于一切,出镜记者应该尊重受访者,理解、关爱他们,不能为了抢新闻,博眼球,而忘记我们为了什么而出发。相较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出镜记者人文关怀的表现得到很大的改观,如:记者对医生救援时的干扰现象大大减少,对不忍目睹的惨烈场景选择了回避,对灾难中相关人群的“二次伤害”也有明显减少。让记录者的身份在记者身上有了回归,彰显了人文关怀。蒋林在芦山县第一人民医院里报道时,医生对一名伤势很重的伤员进行抢救,此时蒋林始终保持着两米的距离进行记录,并没有抢拍;当蒋林得知伤员生命逝去的时候,对逝者没有进行跟拍,对于逝者的家人也没有进行采访,表现了蒋林对逝者的尊重,对逝者家人的保护都体现了厚重的人文精神。此时,新闻敏感的冲动在人文关怀的意识下全部归零,正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弘扬。

  五、要找准角色定位,体现职业素养

  记者是新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是具有好奇心、正义感、使命感、新闻敏感度极高的舆论引导者。在突发自然灾害的现场,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区和灾民,记者的角色定位尤其重要。作为记者,你要完成记者赋予的使命,准确及时的报道灾情,让受众知晓灾区的情况。作为灾难的体验者,看到一个个生命的逝去,心理都承受了最大的压力和恐惧。作为支援灾区的记者,要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对灾民进行心理疏导。因此,找准角色定位,是能否顺利圆满完成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条件。

  找准角色定位,能够灵活处理报道中的突发状况。蒋林在通往震中芦山县的国道上,对道路上的一个应急处理点进行采访的时候,一个余震袭来,蒋林立即中断采访并疏散群众到安全区域,虽然报道未能顺利完成,但是蒋林灵活处理突发状况,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让职业素养得到体现。

  突发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痛苦还有反思,出镜记者如何理智,客观,真诚,以人为本的报道灾情,是我们在追求专业化道路上需要研究的课题。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青年记者》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青年记者》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